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装备制造大国
自2006年开始,我国发电设备年产量连续9年超过1亿千瓦,占全球发电设备产量的50%以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15亿千瓦,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装备制造大国。 火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一季度我国主力电源火电新增装机1746万千瓦,创近年同期新高。来自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火电装机容量为9.9亿千瓦,所以今年一季度的新增火电装机使得全国火电装机容量一举突破10亿千瓦。 近年来,随着火电机组向大型化、清洁化发展,60万千瓦、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成为我国主力火电机组,我国火电机组的参数、性能和产量已全方位地占据世界首位,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火电“三大主机”已完全能够自主设计制造。 近年来,随着火电的快速发展,火电装备项目在全国四处开花。“十三五”期间,国家会适当淘汰落后机组,增加一些新的机组规模。国家能源局近年来在支持火电装备国产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加快设备国产化,特别要求国内所有煤电基地都要采用一定比例的国产设备。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录表示,2014年9月发布的《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拉开了我国在役火电机组升级改造的大幕。按照《行动计划》要求,我国火电机组装机容量为9亿千瓦,其中约有6亿千瓦机组需要进行改造,也就是说,到2020年,每年平均将要有1亿千瓦老旧机组需要改造,火电机组改造市场将迎来爆发期。 风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 2015年中国风电并网装机超过1亿千瓦,居全球首位。作为后起之秀,2005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占全球装机仅为2.0%,仅仅十年时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占全球装机比例已达25.9%。风电的迅速发展向不仅中国各地输送了绿色清洁能源,同时也催生了中国风电产业链的繁荣发展。 我国风电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硕果累累,一是培养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风电市场。在提前完成“十二五”并网装机目标的同时,为全球风电开发利用成本的下降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培养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设备制造企业。2015年底全球前15位整机企业中有8家是中国品牌,一些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量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三是初步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一些企业不但掌握了多兆瓦级风电机组技术,还利用IT技术将“互联网+风能”应用在从风电场设计到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是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风电设备出口连年增长,2015年累计出口风电整机937台,总容量已达1761.25兆瓦。五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处处体现出服务化的特征。 “弃风”是制约风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多发生在“三北”地区,基于国家能源供给与需求地域不均衡,电力远距离传输能力不足的现状。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表示,针对“弃风”,国家能源局规划“十三五”各省新能源消纳指标,大型火电企业也可能承担相关任务。国家已规划的总输送容量超过200GW的特高压线路正加速建设,预计2018年起多条投运的特高压线路将缓解电路外送问题。预计未来五年,风电行业在政策支持下,新增装机容量将维持高位,带动风机销售维持在高位。 国家能源局负责人表示,风电弃风限电形势加剧,主要原因是全国电力需求放缓、风电本地消纳不足以及部分地区配套电网建设与风电建设不协调等原因所致。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亿千瓦的发展目标。据此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每年需要投产2000万千瓦以上,这意味着风电产业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光伏:1.6亿千瓦 自2013年起,我国光伏发电连续3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截至2015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约4300万千瓦,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 “十三五”时期,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规模有望得到大幅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规模发展指标,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6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700亿千瓦时。 6月26日,中国光伏产业协会会长、常州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表示,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在规模效应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成本快速降低,行业景气度全面回暖,在全球行业地位快速提升,极大推动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走出去”进程。光伏产业“走出去”不光要把设备、产品卖出去,还要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走出去”,让中国光伏产业更多地实现全球化生产。 政策方面,国家从消纳和补贴两方面接连出台光伏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光伏消纳政策方面,2016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随后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关于调查落实光伏发电建设条件的通知》、《关于做好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接连发布。 补贴方面,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调整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提出,2016年以前获批的光伏项目如果能在2016年6月30日以前投产,则仍能享受当前电价;未来将建立补贴逐步下调机制直至取消补贴。这促成了上半年的“抢装”热潮。 随着补贴下调,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但扶贫政策或将成为新的发展动力。2016年初,国家能源局在《关于加快贫困地区能源开发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表明了全力支持的态度。光伏扶贫将为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提供宝贵的融资、建设便利并成为光伏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核电:2030年装机达1.5亿千瓦 截至2016年初,我国在运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2831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672万千瓦,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中国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近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规划涉及核电发展中长期展望,预计2030年核电装机规模将达到1.2亿~1.5亿千瓦。 2015年6月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具有我国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正式落地,这是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事件。2016年,华龙一号所引领的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布局已在国内外全面铺开,对核电站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标准的改进、优化也在持续进行。 “华龙一号采用渐进式的技术发展路线,实现了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统一、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平衡、能动与非能动的结合,具备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华龙一号设计者、中核集团核电工程公司设计院副院长荆春宁表示。在福岛核事故后,国际市场对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龙一号创新性地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设置了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充分吸收了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177组燃料组件堆芯”,既增加了核电厂的发电能力又提高了核电运行的安全裕量。 据荆春宁透露,华龙一号在首堆工程福清5号机组实现了89%的国产化率,在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更是实现了100%中国制造。 我国目前使用的三代核电技术经历了引进、吸收、转化、创新的过程,AP1000依托项目的建设、CAP1400技术的开发与华龙一号一道,使三代核电技术接替二代加,成为“十三五”核电发展的主流路线。 新核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中国电促会核能分会首席投资顾问徐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各方利益集团博弈下,我国核电装机量和传统能源装机量相比占比还非常少。到2030年就算完成1.2亿~1.5亿千瓦的装机规划,核电占整个中国发电量的比例也仅有5%~8%。此外,“十三五”期间,在规划核电装机规模的同时,要把“提高核电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三代技术的瓶颈,实现国产化、自主化”作为重点任务。 装备强则国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并提出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应该说,“中国制造2025”框定了一条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之路。但要走好这条路,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实践和探索,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胆魄。